明清时期的江南园林与明式家具

明清时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诞生了苏作家具和苏州园林两种文化,其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联系......



自明代以来,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帝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着重大的改变,与之相适应的,明清两代的工艺技术发展亦更为昌盛,尤其是在江南地区


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如徐阶所言,这块地区“辐凑天下水土百物”,农工商业都在这片土地上兴盛蓬勃,也因此承担着最重的赋税——据万历《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苏州以仅约占全国1%的土地,提供了将近10%的税粮。


清 王翚《康熙南巡图卷》苏州局部 加拿大Alberta大学藏


在这块土地上,不仅诞生了明式家具的精魂之作——苏作家具,还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兴建第宅园林的巅峰,家具和园林都是传统造物文化中的重要领域,而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走向顶峰的苏作家具和苏州园林,背后是否有着更深层的联系?


今天,就让我们借家具赏园林,借园林品家具。



材质的关联



在材质的选择上,园林与家具都不约而同地以木为主体,其源于木材在中国悠久的使用历史。


约6000多年前,陕西西安半坡地区的先民便掌握了用木材搭建建筑的技术,其所居住的半地穴式建筑中,支撑屋顶的是大立柱,搭起架棚的是树枝木棍,残墙中还可见到密集的粗约20厘米的木骨。


半坡F22圆形地面式房址复原图


对木材的巧妙运用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与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其是10万人用了30年的时间才建成,而汉代长乐宫的修建仅花了两年时间。可见比起石构建筑,土木建筑取材更为便捷,加工更为省力,可供发挥艺术创造力的空间也更大。


虽然砖石在建筑中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本的建筑技术,但出于审美风潮的考虑,木材仍然在江南园林建筑中扮演着骨架和内外檐的角色。


在晚明时期苏州的造园热潮下,士族富绅们不惜工本,购置大量珍贵木材以制作罩、纱槅等重要装饰部件,梁架则选用相对便宜但坚实可靠的木料,髹清漆或颜色相近的油漆以延长木材寿命。


清 黄花梨透雕螭龙捧寿四抹隔扇 南京正大2021秋拍拍品


当然,中国人对木材的使用不仅在建筑,更在小木作上,明式家具正是小木作中家具的顶峰之作。


家具能在这一时期这一地区脱胎换骨,正是因为黄花梨、紫檀等海外稀有硬木的传入。虽然价格昂贵,运输不易,但对于富甲天下的江南地区来说,这也不在话下。除了宫廷之外,这些优质木料的主要流入地便是江南地区。另一方面,在大量使用优质硬木的同时,工匠们也并未完全摒弃本地盛产的榉木。


江南地区的园林营造和家具制作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人的“恋木情结”,这种情结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内敛深沉又温和成熟的性格偏好,同时也为园林和家具的艺术风格埋下伏笔。


苏州 网师园 万卷堂


另一方面,园林和家具的取材中还往往能看到的身影。苏东坡言竹最为情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竹是士人理想风骨的化身,而士人正是社会审美风尚的弄潮儿。


以竹造景,求的是风雅无边,如《园冶·相地篇》中就多次提及竹林景观:“竹坞寻幽,醉心即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熳。”故而,我们常能在江南园林中看到大量的竹造景,如留园的“碧梧栖凤”、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等等。


苏州拙政园 海棠春坞

以竹制家具,也由来已久。在宋代绘画中,我们便可以看到十分明确的竹家具,许多使用的还不是普通竹材,而是精贵的湘妃竹,如刘禹锡诗云: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发展到明清时,江南地区的竹器制造已经相当成熟,李渔甚至在《闲情偶寄》中赞叹过:“维扬之木器,姑苏之竹器,可谓甲于古今,冠乎天下矣。


竹制家具以简练素朴的外形、曲而不折的韧性展现出清雅脱俗的风采,其自身也能成为园林造景中的一角,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明 仇英《竹院品古图》 故宫博物院藏



造型的联系



家具与建筑向来便是双生一般血肉相连,中国传统家具对建筑的借鉴使得家具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更为成熟完善。


苏作家具正是大量吸收了建筑结构的成果,其框架搭建、细部交接、部件设计,无不融入了建筑中的经典要素,要素繁多,我们在此仅举一例说明。


首先便要提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标配——月洞门,这种门往往被工匠巧妙地运用在开放空间的分隔处。之所以能如此风靡,是因为它拥有许多不可替代的妙处。


苏州 留园 又一村


一来它形如满月,设在园中如月落地,颇显奇丽,还兼具诗意;二则以其作分隔,却仅作过径之用,不做封锁,使得空间更为敞亮宽广;三则在户外设门,可改变此地的明暗光影,且形如窗牖,不论从哪一面经过,都可以在一景中观另一景,这被称为借景漏景


家具制作便吸收了这一精髓,设计出了月洞门式的架子床。床本身为一个私密空间,却也需要敞亮宽广的观感,而月洞门半遮半掩的设计,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


另一方面,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扮演着柔情无限感性十足的角色。一提起月,我们便能想到幽居广寒宫的嫦娥仙子,千里共婵娟的友人知己,醉酒当歌的月下诗仙等等角色。


故而独处休憩时,在一片安宁静谧中,更容易见月而动心,触景而生情,领悟中式美学的真谛。


明 黄花梨木月洞门架子床 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之外,还有雀替与牙子、台基与托泥、须弥座与束腰、屋脊与搭脑等等部件上的相通之处,可见家具与建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结构的联系



除了部件,园林建筑与家具的整体结构搭建中亦有着紧密的联系。


同为木构,木材的交接方式都是榫卯。这一工艺早至河姆渡时就以出现,经过数千年时光,人们对木构建筑和家具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着这一技术不断更新进步,发展至明清时已相当成熟,甚至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以榫卯技术搭建而成的应县木塔建于辽代(公元1056年),高67米有余,但至今仍稳稳地伫立在应县佛宫寺内,可见榫卯技术的精妙

山西应县 佛宫寺释迦塔


而当榫卯技术应用在小木作上时,对尺寸把握拿捏的考量便更为精准细微。且家具比之建筑更多了移动的需求,因此家具制作的榫卯技术基于建筑,却在建筑之上有了新的延伸与革新。


而从整体结构上来说,苏州园林建筑往往沿用的是宋代以来的梁柱结构,以柱网和梁杨组成框架,在支撑起屋顶,立柱是垂直方向上的承重构件,而横梁则起到横向支撑和连接的作用。


与之相似的,苏作的明式家具中也体现着这种结构。脚足使整体结构得以挺拔地立于地面上,而横枨则负责连接起各个主要构件。


另外,苏作家具中往往还会有侧脚收分的做法,即上小下大,角度还微微内倾,使得腿足受力能稍微分散至地面,且上部受力越多,则结构更为稳健,从而使其即便没有墙体依靠,也能稳固地立住,保证结构不散。


明 黄花梨木翘头案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做法正是从建筑立柱的特性吸收而来,虽然在砖石广泛应用后稍显颓势,但在苏州园林的亭榭营建中,仍然可以看到侧脚收分的做法被应用于多点式木构建筑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建筑构架中立柱一柱擎天和家具中的一木连做也有相通之处。这一技术都需要选用相对更大的材料制作,在选料难度上更大,而之所以更推崇这种技术,也都是为了使整体结构更为稳固。



装饰的联系



从装饰手法上说,苏州园林与苏作家具可以说是相互映照甚至同步发展的,其联系甚至是肉眼可见的,如座椅的三攒靠背与槅门以抹头分隔的各部分,便颇为类似,甚至其雕饰图案中都多用一些简练的几何纹样或文人墨客挚爱的清雅图样。


最为明显的便是门窗、隔扇上的透空棂格,这一设计反映到家具领域,便成了罗汉床的围子、屏风的边框等部位,同样的短材,同样的攒接手法,同样的云纹、如意纹、冰裂纹、卍字纹.......


苏州 网师园


明 黄花梨木十字连方床 故宫博物院藏


从棂格的使用上我们亦能看到家具与建筑在美学上的共通之处。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不仅拥有繁盛的经济,还拥有博大精深的昆曲文化,小桥流水的鱼米文化,诗词书画的崇文氛围、逐渐风靡的阳明心学.......


这些丰富的元素共同汇成了一股独特的审美风潮,一扫前代理学的桎梏,使得人们不仅狂热地追求园林营建、制器藏器,还偏好简雅精致的工艺风格和隽永清丽的艺术风格


苏州 拙政园一景


故而贵重的木材不施杂色,不做缛饰;园林营建“巧于‘因’、‘’,精在‘’、‘’。”此二者,正反映出一致的审美偏好,即形简意深、淡雅脱俗之美。哪怕是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李渔,也认可“厚质无文、删繁去奢”的艺术风格。


园林与家具宛若双生之花,共同成为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繁盛风物的代表之作。


为顾客规避风险,创造价值
我们不是设计园林,我们只是绿色森林的搬运工

关于园易 | 造园理念 | 立体园艺 | 招聘人才 | 联系我们

北京園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1426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