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园林

中 国 近 现 代 园 林

前 言

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形态的深刻变化和西方园林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公园的大量出现为主要特征,中国园林的历史走向进入一个转折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城乡园林蓬勃发展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园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脉、美化城市景观、促进文化交流、发挥游憩功能、带动区域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园林进入了快速、

健康、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园林

受社会变革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园林成为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的转折期。近代园林在承袭了中国古典园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入了以诚实公园建设为标志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古典园林陆续向公众开放,兴建新的公共园林,出现了“中西合璧”和西方风格的园林。

西风东渐——文化交流

鸦片战争后,沿海租界地区兴建了西方风格园林。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西方园林元素开始出现在中国私家园林之中,出现了营业性私园。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学校的创设与地方衙署等性质的改变,出现了校园、衙署等一些新的园

林类型。

承前启后——公园发展

辛亥革命后,在民国政府的主导下,城市公共事业得以发展。皇家园林陆续向公众开放,完成了从禁苑到公园的功能转换。国人开始自主兴建县有公共开放性质的园林,成为首批近代城市公园,这样一种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园的诞生,

是近代中国园林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

中国现代园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随着广泛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城市园林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纲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之中,以北京为例,建国初期一次性划拨42块土地用于公园绿地建设。地方园林绿化建设呈现规模,改善了城市面貌。1978年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召开,各地园林建设蓬勃开展,园林的功能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扩大,文化不断丰富、类型不断多样,园林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维护城市生态的重要基础设施。2001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园林建设进入大繁荣、大发展时期。

公园建设——日新月异

建国以来,各地历史名园得以保护与修复,并陆续对公众开放。同时各地兴建了一批以人民公园、解放公园为代表的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名园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以颐和园、天坛为代表的皇家园林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代城市公园建设数量大幅增加,功能更加完善,成为城市空间的“绿色客厅”。公园在传承文化、美化环境、游憩休闲、科普教育、生态安全、防灾

避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科技——发展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园林科研、学科建设、成果推广以及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园林行业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多项国家科学进步奖,处办理一大批园林专著,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植物栽培、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学科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近20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风景园林(类)专业。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风景园林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






为顾客规避风险,创造价值
我们不是设计园林,我们只是绿色森林的搬运工

关于园易 | 造园理念 | 立体园艺 | 招聘人才 | 联系我们

北京園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1426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