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推动公共健康 | 李金路:从风景园林反思中国21世纪第二场瘟疫

2019年底突然爆发的新冠病毒瘟疫给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导致经济社会整体紧急刹车,并波及国外。我们经过了犹豫、蒙难、痛心、惊慌、镇定、团结、抗疫各阶段,因为有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保障和2003年战胜“非典”疫情的经验,可以预料,不久将迎来重大转折期,抗击疫情的战斗必然会走向最终的胜利。我们应当向被病魔夺去生命的人们致哀,向在一线与瘟疫搏斗的人们致敬,向被疫情干扰了生活的人们致歉,向为全国抗疫竭力服务的人们致谢。我们此时应当静下心来,从自己专业的视角深刻反思:近两个月来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能获得什么?



回顾反思,危中寻机


和2003年的“非典”相似,新冠病毒疫情也是一起典型的由于人为干扰生态要素,通过不良的生活方式、不洁的人居环境而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国家社会秩序、国际民生交往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生态、生活、生产失调的典型事件,是人类不尊重自然而受到的生态报复! 


与这场瘟疫之战使得全中国在和平时期突然进入了实战状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考核病理,更是考验了人的生理和心理极限。痛定思痛,我们应当深度反思,危中寻机;主动应对,展望未来;在此次和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抗击瘟疫的战争中,我们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吸取营养,发挥风景园林的优势特点,补强人居环境和城市管理的短板,促进人民生活品质的升华



历史长河,波澜不惊


不论是从联合国200多个会员国的空间角度看,还是从4大文明古国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时间角度看,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都是全世界唯一古老文明不曾中断的国家。历史告诉世界,古老的中国在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天灾加人祸之后,始终巍然屹立;更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对宇宙的认知趋近于客观真理,其保健国民的中医思想和方法趋近于生命本质



混元整体,天人合一


人体的生命规律要符合宇宙秩序,人类才能安然无恙。自然大宇宙、城市中宇宙、园林小宇宙、人体微宇宙、人体局部(头、耳、手、足、五脏等)微微宇宙,人居环境就是要构成一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天人合一的混元整体。中国传统园林就是在构建我们身边的宇宙模型,使人这个微宇宙生活在园林小宇宙里,进而融合在自然大宇宙中。中国传统园林在人居环境领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


中医理论在人体生命领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中医的理论成百上千,其核心就是气化论和经络论,即人体生命之气的发生演化及运动规律。因为万物由气演化而来,宇宙之气需要阴阳平衡,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作用中,通过对气机的调节,把握生命的有机平衡,所以才有了这次中医抗役治病高达80%以上的功效。



性命双修,长生久视


不同于奥林匹克运动单独“修命”的“更高、更快、更强”——更受伤(这是现代人只认识到有形的人体物质形态,尚不知物质与精神共同作用的深度功效而带来的局限),中华民族提倡的是修身养性,性命双修;强身健体,增智长功。即通过锻炼身体的“修命”与修养意识的“修性”协调共进,来实现人天和谐,健康长寿


中华传统的养生文化认为,如果通过“耳、眼、鼻、舌、身”而获得表层的生理快感,只带来人们追求身外之物的“内气外放”,而没有主动运用自我意识的“外气内收”,则“耳听和声、眼观美景、鼻闻香味、舌尝美食、身触愉快”被视为盗窃人体内气的“五贼”,是有害于深层健康的。《黄帝内经》中不但提出了“砭针灸药”四大医术的“外治”方法,先秦诸子更强调了“内经”“内业”“心术”“心经”等内向型地运用意识的“内修”独特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是人的本质层次的健康,不局限于常规的绿道中骑行、公园里散步这样的生物层面运动,而是人的生命意识层面、五脏六腑深度的运动,是“祛病、强体、增智、长功”层次不断提升的健康,是从疾病治愈直到智慧升华的持续过程。仅仅提供优美的园林景观是不够的,内外兼修才是民众长生久视的根本所在。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面对21世纪头两个十年中国出现的两次大瘟疫,我们专业人士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提前寻找下一个十年可能发生的第三次大瘟疫的危机对策。一旦再次发生“病毒来势之凶,疫情传播之烈,范围扩散之广,全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之大,……堪称是前所未有”的情况,我们就是吃了一堑而没有长一智,失败就没有变为我们的“成功之母”。


中医所说的“未病”不是没有病,而是指身体已受邪但还没有明显症状的阶段,因为“治未病”成本最低,也最容易。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提倡生态文明,清洁卫生;用这次抗疫成本的1%,构建中国园居生活,让园林文化提升人民素质,才是长久之策。



站在生态高度,审视文明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和城乡人居环境,必须分区合理,功能相互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将从顶层协调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关系。生态指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指文明成果。我们不但要严格保护原始的第一自然,更要积极构建城市中的第二自然——城市园林,引导群众远离茹毛饮血,消除不良生活方式,奔向诗意栖居的幸福生活。


城市系统迥然异于原真的自然生态系统——第一自然,城市需要的是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相结合——第二自然。在城乡人居环境的第二自然构建中,不应一味追求原始生态系统中的野生生物多样性,而是要在人工生态系统中构建鸟语花香,实现驯化动植物和景观多样性,才能真正减少生态风险,实现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其中的第二自然的有机结合,才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现代文明。


城市中的第二自然应当分若干层次服务人民,包括:城市公园绿地中的拟自然生态系统、开敞空间里充足的阳光和空气等自然要素、屋顶花园和阳台绿化、室内观赏植物的艺术点缀、室内自然通风和采光等自然因素。要最大程度减少全天封闭的“××城”完全隔离自然的生活模式。 



身心健康,人性规划


城市曾经满眼的繁华在面对瘟疫灾难时,会变得像一个超级监狱。针对高层高密度城市给市民带来的身心紧张、环境压抑、易于瘟疫传播的痼疾,城市规划应当提倡低层低密度的“见山近水,乡愁记忆”的居住理想,在日常生活中,还给人民“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环境,确保中华民族享有身心轻松的生活空间、逍遥自由的思维空间、精神想象的创作空间。否则,建设用地再节省,把中国的县城都建成香港似的石屎森林,又有何意义?


对已经形成的高层高密度、人均建设用地不足100平方米的大城市,应当补偿居民开展郊外山水之间乡居生活,构建别墅和私家园林,使居民在周末能够暂时躲避城市压力,修复、恢复正常的身心状态,同时又能带动消费。17年前“非典”疫情蔓延时,许多居民去城市郊区购买别墅或其他低密度住房,也促进了房屋销售。新规划的城区应当保障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00平方米,至少实现居住用地的低层低密度规划。从人的本质发展的角度看,建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开展的城市体检工作,应当把既不见山也不近水,缺少绿色空间,丧失了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令人心理压抑的高层高密度城市区域,评估为现代版的“贫民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前消除遗憾。



风景园林,诗意栖居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回馈自然、和谐自然的一贯宗旨,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福祉保驾护航。祖先的足迹,中央的精神,现实的需求,与风景园林的专业目标不谋而合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风景园林用历史文化整合了山水林田湖草,形成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生命共同体。在历史上城市公园绿地的出现就是因为城市中传染病的肆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各类灾害发生时,城市绿地可以发挥防灾避险的功能。


风景园林的功能发挥应不止于城市绿地的范畴,而是应当覆盖所有的人居空间。应彻底清除脏乱差的城市环境,防范重大生态和疫情风险。要用生态健全和美丽宜居的尺子,建设花园式住区、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广场、市场和工厂、花园林荫道等,让市民安全、放松地生活和工作在阳光中、和风里、园林间、树荫下。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020年,在完成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同时补齐人居环境的短板。用中国优秀园林文化倡导的园居生活方式,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逐步实现:扶贫攻坚+小康社会、清洁卫生+富裕生活、绿化美化+幸福园居、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是文化的复兴,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四绝”之一。但是许多文化,尤其是园林文化,却是“闲”出来的,或者“玩”出来的。按照中国2000多年来各朝代的风景园林发展规律,到205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园林必将达到新的历史高峰。届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未必是全世界最高值,但是中华民族的生活品质——诗意园居生活,应当是全世界最高端的



为顾客规避风险,创造价值
我们不是设计园林,我们只是绿色森林的搬运工

关于园易 | 造园理念 | 立体园艺 | 招聘人才 | 联系我们

北京園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14260号-2